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1/26 9:39:27   点击:2264次

指  挥:库特•马祖尔  
演出剧场:音乐厅  
演出时间:2010.01.26-27
指挥介绍:
  库特•马祖尔
  库特•马祖尔1927年生于西里西亚,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及指挥。库特•马祖尔因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为世界各地的管弦乐团和观众所熟悉。2002年9月,马祖尔就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8-2009年演出季伊始,他就任该团终身名誉音乐总监,这样便于他与乐团在未来更长时间里有更紧密而积极的合作。
  马祖尔曾连续几个演出季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指挥,这一职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离任时,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授予他该团首个“桂冠指挥”的头衔。他于1991年至2002年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2002年被聘为该团名誉音乐总监,成为该团历史上首位接受此头衔的音乐总监,也是第二位享有荣誉职位的指挥(此前,雷昂纳德•伯恩斯坦曾被授予“桂冠指挥”的称号)。
  2000年至2007年,他曾担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他还曾于1992年被以色列爱乐乐团授予“终身荣誉客座指挥”头衔。
  2007年7月,马祖尔在伦敦BBC逍遥音乐会上执棒由伦敦爱乐乐团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组成的联合乐队进行了一场非凡的演出,并以此庆祝了自己的80岁生日。马祖尔曾和许多乐团合作,录制了上百张不同的唱片,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门德尔松、舒曼和柴可夫斯基的全套交响乐作品。此外,马祖尔和伦敦爱乐创办了其自有品牌,发行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和第五交响曲,以及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
  库特•马祖尔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活动。1989年,马祖尔在和平示威游行中起了主要作用,该运动促成了德国统一的实现。此后,他的领导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1995年他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颁发的“十字功绩勋章”;1997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国荣誉勋位第三级获得者”,纽约市政府授予他“纽约文化使者”的称号。随后在2004年7月,波恩贝多芬故居管理委员会成员一致同意,任命他为主席。此外,他还是家乡布里格的荣誉市民。 
  乐团介绍: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在法国广播电台(Radio France)的资助下,于1934年创立,成为法国第一支常规交响乐团。
  该团第一任驻院指挥德西雷•埃米尔•安格尔布雷什特确立了乐团的音乐传统,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作为保留曲目的主体。战后,马尼埃尔•罗森塔尔、安德烈•克利唐、罗歇•德佐尔米埃尔、夏尔•明希、莫里斯•勒•鲁和让•马蒂农将这一传统延续下来。
  1975年洛林•马泽尔接替塞尔吉乌•塞利比达凯成为该团首席客座指挥,而后就任该团音乐总监。1989年至1998年,首席客座指挥由杰弗里•塔特担任,而1991年至2001年,音乐总监由夏尔•迪图瓦担任。2002年9月,在纽约爱乐乐团担任音乐总监达10年之久的德国指挥家库特•马祖尔接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每年在法国巴黎的著名音乐厅及世界各地举办演出70多场。长久以来,乐团与诸多世界知名指挥结下了深厚友谊。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曾参与了20世纪许多重要作品的首演,因而荣耀倍增。其中有彼埃尔•布莱兹的《水太阳》(1950年)、奥利维埃•梅西昂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1950年在法国首演)、伊恩内斯•克塞纳基斯的《射箭手》(1977年)以及亨利•迪蒂耶的第一交响曲(1951年)、《音色、空间、运动或繁星之夜》(1978年)和小提琴协奏曲《梦之树》(1985年首演,由伊萨克•斯特恩担任独奏)。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库特•马祖尔执棒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后录制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
  2007年2月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获得意义非凡的“荣誉奖”(victoire d’honneur)。
  演出曲目:
  2010年1月26日                                                
  贝多芬   费德里奥序曲           
                          第六交响曲
  ——中场休息—— 
           第七交响曲
  2010年1月27日
  贝多芬   艾格蒙特序曲
           第三交响曲
  ——中场休息—— 
           第五交响曲
  曲目介绍:
  2010年1月26日                                                
  费德里奥序曲     
  费德里奥序曲,贝多芬前后写了四个版本,内容不尽相同,但皆为杰作。《莱奥诺拉》第二首(Leonora No.2)是首次演出时的序曲,之后,全剧多次修改,序曲亦重写。《莱奥诺拉》第三首(Leonora No.3)是公认的四首序曲中最伟大的一首,然而由于其富有强烈的戏剧和交响乐色彩,与相对轻松的第一幕不太协调。因而,在策划1808年的布拉格演出的时候,贝多芬又尝试写了一首,该版现称《莱奥诺拉》第一首(Leonora No.1)。而1814年在维也纳的成功演出,却是贝多芬以完全不同的主题重写的第四首序曲。四首序曲都称为《费德里奥》序曲。现在《费德里奥》歌剧的演出,大都以第四序曲作为第一幕前的序曲,而第三序曲则作为第二幕的第一、二场中间的间奏曲。
  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作于1807-1808年间。“田园”的标题为作者所命,内容虽在描绘大自然,但作者强调“感情表现多于音画”。全曲共五个乐章,每乐章作者标有一个小标题,表现作曲家耳聋后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快乐感受”:不太快的行板,F大调,2/4拍,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小溪景色”:很快的行板,bB大调,12/8拍,奏鸣曲式。曲中有对黄莺、鹌鹑和杜鹃鸣叫的模仿声;第三乐章“农民的欢聚”:快板,F大调,3/4拍,谐谑曲;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无特定的形式,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谢神歌”:小快板,F大调,6/8拍。全曲演奏时间约为40分钟,后三乐章之间没有停顿。
  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作于1811-1812年。1813年4月20日在鲁道夫公爵府邸作非公开首演;同年12月8日由贝多芬指挥在维也纳公开首演;1816年出版,呈献给摩里茨•冯•傅利斯伯爵。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引子为稍慢,A大调,4/4拍,基本部分为活板,6/8拍,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小快板,a小调,2/4拍,复三步曲式与变奏曲式的结合形式,是个常在演奏后要求重奏的极受欢迎的乐章;第三乐章:急板,F大调,3/4拍,谐谑曲;第四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A大调,2/4拍,奏鸣曲式,是本曲中最精彩的乐章,瓦格纳称此乐章是“舞蹈的极品”。全曲演奏时间约38分钟。
  2010年1月27日
  艾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作于1809-1810年,是应维也纳宫廷剧场负责人约瑟夫•哈尔特之托而作,根据德国作家歌德的同名悲剧所作戏剧配乐中的序曲。1810年5月24日,由作者指挥,在维也纳首演。该戏剧描绘了16世纪佛兰德斯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在艾格蒙特伯爵的领导下,与西班牙统治者菲利普二世展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伯爵最后因轻信敌人的承诺而不幸被捕,慷慨就义。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引子为f小调,3/4拍,提示了两种力量的对比;快板部分为f小调,3/4拍,展示了严酷的战争场面;再现部有一段对艾格蒙特被处死的音乐描写;尾声雄伟壮丽,象征革命怒潮汹涌澎湃不可遏止。全曲演奏时间约42分钟。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作于1803-1804年。1804年12月在罗布科维茨公爵宅邸非公开首演。翌年4月7日由作者亲自指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1806年出版。呈献给罗布科维茨公爵。这部交响曲原标题为“波拿巴”大交响曲,扉页上有“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题字。因当初拿破仑在贝多芬心中是革命的理想,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背叛革命自封为皇帝,作者愤怒地撕毁了题献的扉页,重新标题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写》。贝多芬自认为本曲是他第九交响曲之前最成功的作品。该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强大的震撼力,使人产生共鸣,肃然起敬。全曲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b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c小调,3/4拍。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bE大调,3/4拍,三段体,情绪活泼昂扬。第四乐章:终曲,很快的快板,bE大调,2/4拍,自由的变奏曲式。全曲演奏时间约52分钟。
  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作于1804-1808年。1808年12月22日由作者亲自指挥在维也纳公演。1809年出版,呈献给罗布科维茨公爵和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因第一乐章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并贯穿了全曲,故以“命运”题之。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c小调,2/4拍,奏鸣曲式,“命运敲门”的动机出现,命运与凶兆开始激烈的搏斗;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bA大调,3/8拍,自由的奏鸣曲式,是作曲家对命运的沉思;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谐谑曲,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尾声长大而辉煌,最后在光辉灿烂的胜利声中结束全曲。本曲在所有交响曲演出中次数频率最高,至今仍是各音乐会交响曲演出的首演曲目。其第一乐章在我国已被用作中学音乐课欣赏教材。全曲演奏时间约30分钟。


(本文标题: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 标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