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从画中走出来的!”这是朋友们对李美玉的评价。一是夸她有娇美不俗的容貌气质,二是指她不食人间烟火的处世个性。然而,就是这样一块“美玉”,却有着对民族音乐的惊人感悟力,不懈的追求力,不凡的表现力。她在古筝、葫芦丝等艺术领域一步一个高峰,让人刮目相看,先后夺得全国古筝大赛演奏银奖、全国葫芦丝大赛金奖等一系列殊荣。
然而,成功后的李美玉却又是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出镜的风头,没有文字的渲染,终日以琴为伴,以丝为友,以一群同样喜爱音乐的孩子为伍,“另类”地陶醉于自己的音乐王国,俨然一个现代都市的“音乐隐士”。
当人们步履匆匆、追寻着物质丰厚的时候,却忘却了最初出发的理想;当有人把教育产业化、商业化,追求教育批量“产出”的时候,有人却选择了坚守;当有人将音乐功利化、商品化,追求名利双收的时候,有人却选择了“隐居”。
李美玉,就是这样一个坚持最初出发的理想、守护心灵净土、追寻纯粹的音乐丽人。
少时初显音乐天赋,湖北省歌舞团要招她当演员
“美玉,来,给我们唱首歌。”院落里,一群叔叔阿姨冲着背着书包一蹦一跳进院的小姑娘热情的招呼。
漂亮的小姑娘在人群中站定,亮开嗓门:“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唱的真好听,再来一个,再来一个。”邻居们不断为小姑娘喝彩!
这个小姑娘就是幼时的李美玉。
爸爸看着她自幼喜爱唱歌跳舞,就买了一个录音机,从此,录音机成了李美玉的心爱宝贝。她从电视上录下每一首爱听的歌曲,一遍遍播放学习,成为孩子们中的“音乐神童”。
小学、初中的音乐课,老师总是喊:李美玉,这节课你来教。李美玉成为学校里最小的“音乐老师”。
在李美玉13岁那年,湖北省举办首届声乐“飞马金钟”大赛。直到比赛前一天,老师对她说:“李美玉,你准备下,明天去武汉参加一个比赛。”没想到,毫无准备的李美玉,居然一路唱到决赛,还拿到了银奖。
赛后,一位评委找到李美玉:“我是武汉歌舞团的,看你很有潜质,我们打算特招你到歌舞团,怎么样,你回去和父母商量一下。”
李美玉不愿离开父母,说什么都不肯去歌舞剧团。
1992年,李美玉考上了监利师范。她的音乐才能很快被老师发现,音乐老师“逼着”李美玉学习二胡演奏。虽不心甘情愿,但还是学得很用心。很快,她便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并能非常娴熟地演奏多首曲目。
青春之树繁花似锦,古筝演奏成为她终生追求
刚进师范时,李美玉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经过了专业训练,学习过多年的试唱练耳和其他的乐器。为赶上同学,酷爱音乐又不服输的她开始“恶补”。每天挤时间进行试唱练耳和节奏训练,不久,李美玉便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她被选进校舞蹈队,并担任学校电台的播音员。
当年底,监利电视台举办大型晚会,学校派李美玉去主持。电视台看中李美玉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协商,请李美玉利用课余时间到电视台主持节目。于是,李美玉主持的《多彩周末》成了学校晚自习前的开场曲。学校拿她做榜样宣传:“看见没有?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唱能跳能弹能主持,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是这么多才多艺。”
半年后,电视台又将新闻播报交到了李美玉手中,每个月还给她一些报酬。李美玉用这些钱买一些礼物,感谢曾经帮助过她的恩人。放假回家,用自己挣的钱,给父母买回大堆的礼品,引来邻居羡慕:“你们家有福气啊!美玉这么小,都能自己养活自己了,对父母还这么孝顺!”
第二年,学校为了迎接国家检查,排练一台大型文艺节目。李美玉主持了这场晚会,并参加了《渔舟唱晚》古典舞的演出。
第一次彩排时,一曲古筝演奏引起李美玉的极大兴趣。当琴弦拔动,李美玉顿感天空瞬时清透,乐声在空气里流动舒展,像一位满腹故事的少女,在夜色中浅吟低唱。抬头望去,弹奏者一挑一抚间,是那么优雅,高贵。空气间,有牡丹花次第盛放,一点点光华,一点点悠扬,李美玉如痴如醉,世上还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排练结束后,李美玉立即找到教授古筝的老师和相关领导,强烈要求更换专业学习古筝。未得到许可,李美玉就自费学习古筝。
音乐像空气中的水分子一样,渗透进李美玉的身心,让她忘我,并在她的身体里不断滋长。1995年,李美玉如愿以偿考入武汉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声乐和古筝。古筝,师从青年古筝演奏家宁晓静副教授。每天四至六个小时的疯狂练习使他进步神速。宁教授看着李美玉的每一次快速进步,十分欣慰。经常有一些器乐培训学校请宁晓静教授讲课,宁教授便推荐李美玉去,渐渐地,李美玉成了宁教授得意的推荐对象,并不忘告诉对方:“我这个学生深得我真传,基本功扎实,悟性也高,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老师”。
不断学习勇登高峰,葫芦丝、古筝、演唱大奖不断
武汉哪里有音乐会,哪里就少不了李美玉和她的同学们。有一次,广州民乐团到武汉阅马场演奏。熟悉每个演奏场的李美玉和同学们偷偷从小道溜进去。音乐会上,各种民乐轮番上演。李美玉被深深打动,原来,每种乐器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只是自己了解的太少。
音乐会听得越多,李美玉越觉得音乐浩若烟海。音乐不仅是情绪,而且是故事;不仅是听觉的享受,而且更是心灵的碰撞,是灵魂的对话,是梦的延伸。从此,李美玉爱上了音乐史。当了解到一首曲子的背景,作品的故事,作者的经历后,再听这首曲子,就格外醇厚绵长,丰富多彩。
大二的暑假,家乡的一位同学找到李美玉:“荆州电视台在搞青年歌手大赛,我们一起去参加吧。”李美玉这一唱,又唱出个一等奖。在以后的几年里,李美玉几乎成为荆州电视台春晚的常客。
爱好加执着,勤奋加天份,使李美玉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高峰。2003年,李美玉和同学共同演绎的一首《2008相约北京》在全国奥运歌曲作品征集中,获得三等奖。
2004年8月,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在上海举行,老师推荐李美玉参赛。李美玉仓促上阵,参加了民乐组古筝比赛,由于扎实的功底,一天都没有准备的李美玉还是夺得了银奖。
2010年2月,学习葫芦丝才一年多时间的李美玉,应邀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盛典葫芦丝青年专业组的比赛,一举夺得这个组别的金奖,同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不懈的追求,潜心的探索,使李美玉实现了一个一个的超越。她不仅在古筝、葫芦丝音乐演奏上得到了业内权威人士的充分认同,同时,在古琴、演唱、双管巴乌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每次得奖,李美玉都把它当着自己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加油。领奖之后,她便又窝居斗室“隐居”起来,或独自抚琴,或静心授课,奖杯被她自己束之高阁,再不提及。
“筝情丝意”才艺施张,她用艺德完善人生
大学毕业后,李美玉留在武汉一家大型音乐培训机构,一边带学生,一边继续跟着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学习。
学会弹琴,更要学会做人。宁晓静教授是民乐考级委员会的委员,与李美玉聊天时,对现在的音乐教育状况十分痛惜:“现在,很多老师不顾及师德,只注重考级。不教孩子基础,只教学生考级的曲子。一味追求速成。”李美玉对老师的话铭记在心,她决心,走一条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健康教学之路。她告诫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对得起自己所爱的音乐。
2006年10月,受北京古筝名家交流活动组委会邀请,李美玉随宁晓静老师来到北戴河。在这里,结识了全国各地古筝名家,受益匪浅。在会上,李美玉演奏了一曲《云裳诉》,留学博士、陕西筝派传人孙卓说:“你的演奏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琴声,能真切感受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感人场景。”
2006年底,李美玉定居宜昌,她决定以自己深爱的音乐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宜昌,缺少专业的音乐启蒙教育。刚开始,闻名而送孩子来学习古筝的人,都是熟知李美玉的朋友。李美玉一点一点,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授基础知识。有一次,有个朋友不好意思而又带有疑惑地告诉她:“我们一个同事,也是送孩子去学古筝,两节课就会弹了。我们家小孩是不是大脑不开窍,到现在还不会弹?”
李美玉对家长说:“要教会一首曲子不难。难的是,让孩子学牢扎实的基本功,让孩子今后拿着任何曲谱,都可以自己弹奏。”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追求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老师”追求速成教育,教育便就成了商业,学生便成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艺术的真正价值被贬值,而孩子,则成为功利社会的受害者。
李美玉,坚守着,不为所动,走着自己认为最健康的教育模式。她想,总要有一部分先觉悟起来,去行动,去影响。对音乐的挚爱,让李美玉不允许自己有半点马虎和动摇。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李美玉宁愿不去接收批量的学生,宁愿舍弃虚名不领,而是坚持一对一的教学,坚持以一介草民之身打造着自己的音乐王国。正是这种坚守,让她对柴米油盐的态度与芸芸众生有所不同。
在教授学生的同时,李美玉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书房里,摆满了音乐史、音乐教学书籍。同时,没有间断地跟随着自己的老师,学习,探讨,乐此不疲。
单纯,热爱,时刻流淌在李美玉的血液里。在一个实用至上、追求功利的时代,这种品质着实难能可贵。李美玉说:“我不会把课排得太满,因为我自己每天都要练琴,还要保证一对一的授课,让每个学生在授课时间内得到最专一的教育”。
“筝情丝意”,李美玉不仅弹奏出了古筝的天籁,吹奏出葫芦丝的优扬,把奏唱结合的演艺方式发扬广大,而且也弹出了她人生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惟美乐章。
(本文标题:隐居宜昌闹市的音乐丽人--李美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