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听葫芦丝演奏

听葫芦丝演奏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8/18 9:52:13   点击:2032次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由一个葫芦和二至三根竹管组成,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其音调柔和似水,旋律高低有致。  
      丝竹葫芦虽小巧,却能撩起人们对华族文化的喝彩,让人想起人类与自然界天衣无缝的配合。 
      人类原始的爱情故事,总是以神话传说为背景,与自然界抗争为精神。这显示人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幻想,并根据俊男美女抗灾抗暴的成功而花好月圆。 
      这种浓厚的浪漫色彩,与以农牧为业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即使在传统乐器葫芦丝里,也涵孕了这类爱情故事。 
      传说在远古的年代,傣族山寨里有一位英俊勇敢的青年,他爱恋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青年家境贫穷,自认无法给女孩带来幸福,便将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有一次,正当他外岀打猎,山洪瀑发,青年闻讯赶回,山庄已是满目疮痍,他怒指天神的残忍和不义,以一把葫芦丝,将自己对家乡和女孩的爱恋吹奏而出。乐声如泣如诉,使天神深受感动,收回投下的灾难,人民又活了过来。当山洪过后,山寨里欢腾跳跃,人们为青年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从此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传情乐器 
       我不知道耳边响起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婚誓》,是否和这传说有关。发出这优美之音的乐器,本来就有一个“葫芦丝”的雅称。由它吹奏岀的乐曲,给我提供了历来最佳的听觉享受。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二至三根竹管组成,因此,葫芦丝又有葫芦箫之称。它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在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的布朗、德昂等少数民族间流传。在傣族山寨中,葫芦丝是用来传情的乐器,这一作用让它在山寨广受欢迎。 
 少女“操纵” 
      这次,吹奏曲子的并不是云南的少数民族,而是一位来自深圳、名叫刘志颖的学生,她头上结着条马尾,瘦小的身材,让人产生一种依人楚楚的感觉,一张秀气的脸孔,显示了曾经受过的文化熏陶。几个月前离开家乡亲人,到这里来念书。今天,她代表学校,受邀到一个机构进行义务表演。她一岀场,数百对眼睛就跟随着她的脚步,仿佛对这个小姑娘的本事起了怀疑。 
      可是,人们又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自信;从她穿着的传统民族服饰中看到了认真。只见她往台下一望,全场屏气凝神,顿时鸦雀无声。她缓缓地托起“宝贝”,以葫芦上端为吹嘴,纤纤细指在下部音管的6个音孔上按动,轻轻地吹了起来。 
      一把葫芦丝,在她的“操纵”下,竟牵动着全场听众的感觉。“呜呜”的音调柔和似水,如歌如诉。吹奏的旋律高低有致,忽而细若游丝,忽而轻飘跳跃。曲子悠游,穿越夜空,仿佛年轻人在月光映照的凤尾竹下相约谈情,在流淌着清冽河水的小河边互诉心曲,充满原始真挚的浪漫和温韾。听众也仿佛跟着曲子,顺着乡间小道,走进了飘扬的凤尾竹丛,坠入一个执子之手的朦胧梦境。 
      旋律优扬,仿佛晶莹平静的清泉,被吹皱起细腻的波纹。它终究由疏缓微弱而终止,人们突然觉得空空落落, 还在耳道中悠游缭绕的曲子,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全场再度寂静,大家都有留住小姑娘,希望她再吹奏一首的欲望。 
      等着等着,终于,满堂的喝彩如骤雨而致。 
曲终人散 
      那小巧的丝竹葫芦,竟撩起人们对华族文化的喝彩,使我想起人类与自然界天衣无缝的配合。 
      这不只体现在人类创造的神话,还在于他们将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结合着智慧,制作成精巧的乐器,谱写岀优扬的曲子。然而,乐器也需要人的照顾,巧手的抚摩,才能发出绕梁之曲。深圳姑娘刘志颖所表现的是一种毅力,犹如神话中的拼搏精神。
(本文标题:听葫芦丝演奏 标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