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胡与非洲鼓混搭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9/16 9:42:08 点击:2104次
中国的二胡与非洲的大鼓,一个悠扬,一个激昂。当这两种乐器碰到一起,会是怎样的情景?在世博园区非洲广场的舞台上,二胡演奏家马晓辉携手非洲布隆迪大鼓团来了一次高难度的“混搭”实验。
“乌拉乌拉乌拉……呀嘿……耶!”在一阵急促雄壮的呼喊声中,12位头顶实木大鼓的布隆迪鼓手出场了,他们一边高抬脚趾,蹭击鼓边,一边用木棒敲打鼓面,鼓声振聋发聩。
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而布隆迪大鼓尤为出名。至今,布隆迪大鼓的制作仍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工艺。制鼓的材料只能取自于一种特定的乌木刚果玛树,整棵树挖空后,蒙上水牛皮,这样做出来的鼓重的可达80公斤,轻的也有45公斤。而布隆迪大鼓表演的起源跟战争有关——部落战士们凯旋后,大家都要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因此,击鼓节奏极快、鼓声大而厚实,且只有节奏,没有旋律。行云流水的中国二胡怎样才能跟它融合?
“挑战太大了。”在民乐演奏家中,马晓辉对中西方跨乐器的合作可谓颇有心得,但对这次合作,她充满期待与紧张:“二胡是旋律性乐器,鼓是打击性乐器。一慢一快,难!”
双方的第一次碰面是在非洲布隆迪大鼓团演员下榻的宾馆。马晓辉特意带上了二胡给大家现场演绎,当她边拉边讲解时,演员们的眼睛里闪着光,脸上顿时浮现出兴奋的表情,因为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中国传统乐器。而当乐曲进入高潮的时候,他们更是情不自禁地把桌面当成了大鼓敲打起来。一场跨国界的音乐对话和互动就这么开始了。当然,大家心里都明白,马上上台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时间磨合。
磨合的第一步是商量合奏曲目。很快,大家决定:马晓辉演奏二胡曲目时,请非洲演员配合她;非洲演员击鼓时,马晓辉配合他们。马晓辉挑选了《茉莉花》、《草原赛马》和埃及民谣《快乐相聚》3首二胡名曲。之所以挑这3首,马晓辉解释说:“《茉莉花》是江南名曲,观众耳熟能详;《草原赛马》节奏快,适合与鼓配合;而《快乐相聚》融合了中国和非洲的音乐,是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与“洋乐器”合作,马晓辉并不陌生。在电影《卧虎藏龙》的配乐中,她曾担任二胡独奏。多年来,马晓辉一直坚持用自己手中的二胡与小提琴、钢琴、竖琴、西班牙吉他等风格迥异的西方乐器对话。2003年,她发起了主题为“二胡与世界握手”的世界巡回演出。“我与爵士、探戈、伊朗的鼓团以及一些原生态的音乐团体都合作过,因此胆子是练大了。”马晓辉说。
即便如此,与气势恢弘的布隆迪大鼓合作,马晓辉不敢“轻敌”。“布隆迪演员并不识谱,刚开始排练的时候,他们不知何处插进鼓点,也不懂我在演奏什么。”没办法,马晓辉只能找来两个国内的打击乐老师,让他们在前方带领布隆迪鼓乐团寻找感觉。“我告诉他们我演奏的曲目的意境。比如我演《茉莉花》时,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后花园采花的温婉形象。但音乐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即兴发挥。”
第一天表演时,二胡和大鼓还有点别扭,鼓乐团有些放不开,生怕抢了拍子。但没多久,两种个性、音质迥然不同的乐器寻找到了默契。在遇到急切的鼓点时,马晓辉干脆将二胡当作打击乐,用手随性敲击起来;在遇到舒缓悠扬的乐句时,浑厚深沉的大鼓声也变得轻柔起来。最后,大家索性扔掉传统演奏法的束缚,载歌载舞,将音乐“玩”得狂野而尽兴。
二胡与大鼓的有趣碰撞,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他们的四场混搭表演,每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地被两三千名观众围了个水泄不通。其实,感到兴奋的不仅仅是观众,布隆迪的演员也对这次特别的合作格外欢喜。常常是现场表演不过瘾,演出结束后,他们还要拉着马晓辉在后台又唱又跳,一疯就是半个小时。
“这次演出是我在舞台上最high的一次。”马晓辉笑言。经过合作,布隆迪的音乐人也感叹中国二胡的神奇:“我们当地也有一种类似二胡的乐器,但只能演奏非常简单的曲目。中国的二胡竟能奏出如此复杂的旋律,简直比小提琴还神奇。”
(本文标题:中国二胡与非洲鼓混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