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古琴名家大师音乐会

古琴名家大师音乐会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10/4 9:42:23   点击:2304次

演出时长:约105分钟(包含中场) 
演出剧场:小剧场 
演出时间:2010.11.07 
节目介绍 
  吴钊:
  古琴兼音乐史家。1935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87年至1989年任该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院博士生导师至今;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吴钊先生曾先后应邀在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台湾大学历史系音乐学研究所、台北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嘉义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访问讲学,曾先后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校外考试委员,并在法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古琴演奏会。
  其主要著述有:《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琴曲集成》(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
  刘赤城:
  1938年12月生,江苏南通人。古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兼任安徽省梅庵琴社名誉社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出身于艺术世家,自幼随父——著名国画家、古琴家刘嵩樵习琴,打下坚实的基础,8岁已能熟练演奏《风雷引》、《平沙落雁》等琴曲。后受业于诸城琴派宗师徐立荪门下,得其真传,并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其琴艺在年青时代已享誉全国琴坛。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名乐系首届古琴专业,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安徽艺术学院。后调入安徽省歌舞团从事古琴独奏及研究工作。从事古琴演奏五十余年,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琴论修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演奏上沉雄、清旷而又豪放洒脱的个人艺术风貌。
  多年来,刘赤城致力于古琴音乐遗产的发掘、整理、打谱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古琴名曲(含自己打谱的精选古曲)如《秋鸿》、《羽化登仙》等计五十余首。有《名曲精萃》、《中国神韵》、《国乐大师:诸城派一代传人——刘赤城》等多盘专辑盒带及CD唱片发行海内外,其中1991年广州新时代音像公司出版的琴曲专辑《梅庵真传》及台湾摇篮唱片公司出版的《大师级——刘赤城古琴曲专辑》先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命题为《演奏家的风韵》专题音乐节目对外连续播放,影响深远。此外,他拍摄的《醉渔唱晚》古琴独奏MTV,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发表的过多篇专业性论文,引起中外琴坛瞩目。在五十余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其演出场次已达数千场,历次举行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以及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演出,反响强烈。1997年他应邀参加台北传统艺术季演出并讲学,备受赞誉。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接受过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专访报道及电视播出。
  几十年来,刘赤城为国家古琴音乐遗产的研究、整理、继承和发扬作出意义深远的努力。
  丁承运:
  早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民族器乐系,1972年执教于河南大学,现任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湖北省普通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伯牙琴会会长。
  丁承运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与古琴演奏家,自幼热爱中国文化艺术,师从古琴大师顾梅羹与张子谦先生。在其治琴学凡的五十年,以及多年的操缦生涯中,他逐渐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息贯通于琴音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其琴风苍古遒逸,儒雅蕴籍,气象高远,一派灵机,运指如行云流水,于中正和平中寓雄浑磅礴之气,浸透着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
  在琴学研究方面,丁承运曾发表论文《中国造琴传统抉微》、《论吟猱》、《清商三调音阶调式考索》、《朱载堉琴律研究》、《梅花三弄考源》、《琴调溯源》、《论五音调》、《世纪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变迁》、《古瑟调弦与旋宫法钩沉》等数十篇;打谱发掘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卿云歌》、《扊扅歌》、《修禊吟》、《流觞》等十余首。1992年曾主办清商乐研讨会,并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古琴独奏及琴瑟合奏音乐会,音清韵雅,广受好评。
  陈长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1946年向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琴。1951和1956年先后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又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等名家学习,在闽派基础上兼学各家之长。1958年陈长林开始打谱,现已打谱“胡笳十八拍”等70首琴曲。此外,他已发表20篇琴学文章,并曾多次应邀出席海内外古琴会议。例如1963、1985、2001年参加全国第一、三、四届古琴打谱会;1990年第13届亚洲艺术节“古琴名家汇香江”音乐会;1996年台北传统艺术季古琴音乐会;1999年美国的两个古琴音乐会;2002及2003年香港古琴演奏会及讲座等;2010年“把遗产交给未来”活动的“泰山北斗映蓝天”专场等。
  现雨果公司出版有陈长林古琴专辑《闽江琴韵》。
  陈熙珵:
  古琴演奏家。1944年7月生于北京。自幼从父学习钢琴。1959年考入北京古琴研究会,拜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学琴一年有余。后在管平湖、王迪先生的鼓励下于196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中古琴专业,1963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68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七年间一直师从古琴教授吴景略先生。1973年至1992年任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团演奏员及音乐理论课老师。曾任教于浙江艺术学院,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及“民族器乐概论”课程。
  陈熙珵1983年应香港文化中心邀请随江南丝竹演奏团赴香港演出;1987年赴日本静岡、福井等十几个城市访问演出中担任古琴独奏;1983年参加全国第二次古琴打谱会,打谱并演奏《明•神奇秘谱》之《潇湘水云》,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在“风格各异的古琴流派”专题节目中予以介绍;1987年,浙江广播电台录制了专题节目《介绍一组古琴曲》。此外,他还曾为话剧《大风歌》、台湾电视片《奉化剡溪》、电视剧《鲁迅》、《胡雪岩》等多部片子古琴配乐。他曾发表过的创新曲目包括:在校期间创作的《解放南方》,以及1984年与朱良楷合作描写杭州风景的《九溪漫步》古琴独奏曲。
  陈熙珵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古琴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祥霆:
  满族,祖籍辽宁岫岩,精于琴、箫、诗、书、画及即兴演奏即兴吟唱。1940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1957年起,李祥霆开始师从查阜西学古琴,并师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3月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1990年起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陈祥霆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美国《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澳门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
  1988年李祥霆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年展;1989年在伦敦大学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2003年11月在福州画院举行个人书画展;199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音乐的点线之美》演讲,传略加载《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英国剑桥《21世纪世界名人录》等;199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二十世纪杰出人物》;1990年所演奏的古琴专集《落霞流水》在台北获《金鼎奖》;1994年11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所颁《民族优秀书画艺术工作者》奖;1999年还以山水画《高山流水入梦频》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之《国际荣誉金奖》;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之“有突出贡献专家”评定,同年被文化部公布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被文化部评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龚一:
  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
  龚一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古琴音乐;1966年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先后师从张正吟、夏一峰、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等12位琴家,广泛学习了众多派别的代表曲目及各流派的演奏风格。对古琴艺术的传统有较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其演奏讲究音质和音色的变化,以及指法技巧的合理应用,讲究每首乐曲不同内容的不同处理,注意乐曲总体意境的完美表达。他先后曾在海内外录有《酒狂》、《潇湘水云》、《山水情》、《平沙落雁》、《广陵散》等十余盘专辑CD唱片及音带。著有《古琴入门》VCD一盘及《古琴演奏法》一书。他为推广古琴音乐的发展,与作曲家合作尝试多种演奏形式,使更多人接触了解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古琴音乐。
  龚一自1979年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客席古琴教师,在古琴音乐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除演奏外,龚一对古琴音乐的遗产亦曾做过长期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发表过《琴乐散论》、《对准时代之需要》、《关于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等文论。他所打谱整理的《古怨》、《碣石调•幽兰》、《大胡笳》、《神人畅》、《泛沧浪》等近20首古代琴曲,对於研究唐宋前后的中国古代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以《多元多彩的中国传统古琴艺术》为题,在上海、伦敦、东京、台北作过专题讲演。
     在继承前人音乐遗产的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创作。他与作曲家许国华合作创作的《梅园吟》曾获得上海市文化局颁发的“创作演奏奖”, 另一首古琴新曲《春风》也已在海内外的音乐会上奏响。他弹奏的《江雪》(朱践耳曲)、《山水情》(金复载曲)、《楼兰散》(金湘曲)、《江流》(周成龙曲)等新琴曲,都已录成CD唱片并传响,有的已成为音乐学院的教材。这些新琴曲对古琴音乐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龚一曾获1984年至1985年“上海文学艺术奖”,并多次获《上海之春》演奏奖。2005年获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2008年龚一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现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
  演出曲目:
  鸥鹭忘机       演奏:吴钊
  遁世操        演奏:刘赤城
  白雪         演奏:丁承运
  离骚         演奏:陈长林
  流水         演奏:陈熙珵
  广陵散        演奏:李祥霆
  潇湘水云       演奏:龚一                                                           
  曲目简介:
  鸥鹭忘机 
  査阜西传谱。一名《忘机》,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1425年),宋刘志芳所作。“鸥鹭忘机”一词来源于《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该曲曲意隽永。指法细腻。《五知斋琴谱》后记中言其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西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小品。
  遁世操
  曲见《神奇秘谱》,刘赤城打谱。相传许由拒绝尧禅位之后,便隐居于箕山,并作《遁世操》,因此此曲又名《箕山操》。清康熙年间的琴谱《琴苑心传全编》(1670年)称此曲“神谷峭异,迥不寻常,真太古之音”。
  白雪
  曲见《澄鉴堂琴谱》,丁承运打谱。相传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奏《阳春白雪》,师旷效法而制该曲。而宋玉所言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既是此曲。全曲以凛然清洁、雪竹琳瑯之音,表达寂然八荒,无尘俗之累的心境。
  离骚
  曲见《西麓堂琴统》,陈长林打谱。相传是唐代琴家陈康士据屈原《离骚》辞所作。曲意忧愤,后人有“弹此操,一遇哀怨离愁,无端交集。”之语。《西麓堂琴统》版本,颇有特色,与常见的《神奇秘谱》版本有所不同。
  流水 
  吴景略传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但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张孔山所传的《七十二滚拂流水》。传为伯牙所作。《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至唐时分为二曲。曲中极尽烟波浩淼、活泼潆洄之致。故子期听伯牙一弹再鼓,美之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为千古之知音,诚曲中之绝唱也。
  广陵散
  曲见《神奇秘谱》,又名《聂政刺韩王曲》。相传为魏晋时嵇康于孤馆清夜弹琴,遇神人所授。曲调神奇,意亦深远,音取宏厚,指取古劲,抑扬顿挫,起伏虚灵。古有“操弦不谙斯曲,如入山阴道上,而不睹其美也”之说。
  潇湘水云                                                           
  曲见《五知斋琴谱》,南宋郭楚望所制。诗人有感于朝政不振,泛舟于湖南湘、潇二水之间,远望九嶷山,云水掩映,有大好河山频于沦失之痛。曲调抑扬恬逸,低弹轻拂,使人有云山叆叇、香雾空濛之感。


(本文标题:古琴名家大师音乐会 标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