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总是令人艳羡,“陪读爸爸” 孙生龙放弃60万年薪培养出小提琴家女儿的文章见报后激起的社会反响异常热烈。中央台《心理访谈》栏目邀请孙生龙做了两期专题,在12频道十次播出。与此同时,孙生龙所撰写的《谁绑架了中国父母》一书,以“一本为人父母不可不看的养育宝典”为市场号召,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被放在书店醒目位置,颇受欢迎;多家电视台邀孙生龙做节目,主题多为介绍成功经验;孙生龙对创办一所传授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充满信心……
然而,成功果然如此重要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围绕怎样才算成功、我们是否需要成功等等问题,家长们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其间发生的种种思想交锋,堪称中国当代社会人们不同价值取向的一个模本。

孙生龙成功培养出了小提琴家女儿孙同同。

孙生龙(中)在央视演播室。
1、 究竟怎样才算成功?
意见A: 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出人头地
意见B:拥有健康身体、健康心灵,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位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年轻妈妈谈到孙生龙时,坦率表示:只是因为他培养女儿成功了,所以他才能出来说这说那,万一不成功呢?他给整个家庭将造成怎样毁灭性的灾难?至于究竟怎样算成功?有人说:成名成家;有人说,出人头地;有人说,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还有人说,是名利双收。事实上,在今天的社会,“成功人士”往往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都算不上成功。
但也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心灵健康,能有一份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就是成功,不能强求孩子出人头地。一位钱姓家长还抬出了他曾经看到过的一位专家的发言:“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所以,他说,他不想做孙生龙。当女儿露出艺术天分的时候,已经是临近高考了,现在女儿在读一所大学的设计系,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浪费了女儿的艺术天分,但没有压力地享受生活、有健康的生活和健全的心灵,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人生的成功呢?
2、 到底有没有一教就会的成功学?
意见A:其中有规律可循
意见B: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存在一教就会的成功学
本报的报道见诸报端后,就有读者打电话给记者。电话中的男士声音很急切地说,现在,培养小孩是每个家庭最首要的任务,我们这儿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家长趋之若鹜,挤破了头要把孩子送进去,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很重要。但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成功的个案,家长们希望的是从中找出内在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家长的第一责任是不是发现小孩的特长、喜好,然后帮助小孩明确目标,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把孩子的特长转换成优势,把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最后转变成实在的生活技能?
还有一位资深的媒体人认为,天才不是天生的,引诱、挖掘、栽培后,天才才会逐渐形成,“现在学音乐的孩子很多,50%靠家长的挖掘,30%靠天资、20%靠机遇”,所以,他赞同孙生龙的做法,“家长的唤醒很重要,没有郎朗父亲,就没有郎朗”。
但也有不少家长“拒绝孙生龙”,不想学他。一位陆姓家长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孙生龙培养出了自己的小孩,并不等于每个家长都像他这样做,就一定能把自己的小孩都带上成功之路。如果人人都能成功,那不成功的普通人在哪里?孙生龙的一位大学同学在看到关于他的报道后,特意写博:跟我的先生和儿子讨论这个非凡的选择……我们迅速达成一致的结论并反复得到的共识是:实在是非凡的选择!我们永远做不到……我们家没有一个人想到要放弃一切去发展儿子的“艺术天赋”……我们也都不认为我们曾经耽误过儿子的人生。至此,我们的儿子就这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的学生,我们也就这么做默默无闻的普通的家长和上班族……也许对我来说,告诉我将来儿子会成名成家,摆10次这样的机会让我选择,我也许还是没有勇气和力量做这样的选择。
3、 流行的种种成功学是人生宝典还是一剂毒药?
意见A:人生宝典,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
意见B:一剂毒药,使整个社会充满了异样的急功近利心态
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教育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而孙生龙也这样说:成功的人都是由着自己的想法在活,失败的人都很在乎别人在说什么。“我们一家脑子里面就没有想到过会失败,关注成功最后成功,留意失败必然失败,想好的就得好的,积极正向的思维是成功的第一要件。当失败果真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够带领我们的孩子冲破突围,走出失败,那这样的失败就是为了成功到来的一次次累积啊,这样的失败依然是成功的失败。”话中充满意志力与倔强。
但看不惯“成功学”的人也多的是。网友“冰洁如梅”说:中国的国情,未必适应人人都这样去效仿。网友“云淡风轻”则说:不是不能介绍成功的感悟,而是要防止在利益驱使下,兜售错误的理念,误人子弟。不宜为成功目标定下急切的时间表。什么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过于追求成功,会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所以,流行的种种成功学其实是当代社会的一剂毒药。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之实。
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正如龙应台所言,一个成功学流行的国家是没什么希望的。有很多家长从自己切实的生活经历出发,发出了“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的诘问。四川一位网友专门撰文:试想一下,要是最终孙同同依然一事无成,那面对负债累累的家庭,以及众多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孙生龙将情何以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本能心理可以理解,为此孤注一掷,就有点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天赋和快乐,值得商榷。
为了孩子的成功,家长应不应该学孙生龙?没有明确的答案。不妨拿网友mcuallen对于孙生龙举动的评价做个结语: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没有对错,只有角度不同,大家只要在努力做有建设力的事,持不同观点,也是好事。
(本文标题:陪读爸爸弃60万年薪培养小提琴家女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