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行业 >> 乐器资讯 >> 潍坊市昌乐县乐器致富千万家

潍坊市昌乐县乐器致富千万家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1/2/27 11:00:15   点击:2260次

                                  赵艳秋正在为一批刚下生产线的吉他调音
      潍坊市腹地的一颗璀璨蓝宝、蓝宝石之都昌乐县的鄌郚镇。如今,这个普通的小镇有了一张新的名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全镇乐器生产企业和配件生产企业达78家,从业人员近15000余人,生产吉他、贝斯、音箱、乐器配件等系列共360多个品种花色。   
      2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乐器之乡——昌乐县鄌郚镇,来一睹乐器制造的“真容”。当行驶在鄌郚镇的街道上,路两侧一家家紧挨着的乐器生产厂和相关配套零部件厂家随之映入眼帘。  
      鄌郚镇党委副书记刘刚介绍,鄌郚乐器产业从单纯的作坊式生产发展为一个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历经近30年时间。  
      七十年代末,鄌郚镇创办了昌乐第一家乐器厂,主要生产二胡等民族乐器,改革开放初期,又转产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八十年代末,当时的镇政府领导派考察小组三进韩国、数下广州,对外地先进乐器行业进行学习考察,与韩国的权先生合作创建了昌乐县缪斯乐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木吉它、电吉它等乐器,出口到韩国后再贴牌转销其他国家和地区。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鄌郚制造”的优良品质,鄌郚乐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鄌郚镇看准时机,投资新上了镇办企业昌乐百灵乐器厂。这两家企业就成了鄌郚乐器产业的“孵化器”。现在鄌郚七成以上的乐器企业厂长、经理,都是从这个企业走出来的技术、营销骨干。  
      如今,鄌郚的电声乐器生产企业从当初的2家,已发展到生产企业和配件生产企业78家,从业人员达15000余人,生产吉他、贝斯、音箱、乐器配件等系列共360多个品种花色,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就有四家。更为可喜的是,当地生产的乐器逐渐脱掉洋装,贴上了自主品牌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鄌郚已成为省内特色产业方面的名镇,获得“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等各种称号的同时,也接到了更多订单。  
产业带动   
      当日下午,记者在昌乐县百灵乐器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看到各司其职的工人们正在给半成品的吉他进行切割、打磨、打光、粘合、喷漆、组装、调音、包装等工序。“这里的生产设备与技术皆是从韩国引进的,采用环环相扣的流水线加工,工人技术熟练。一块块普通的木头,在手艺精巧的工人们手中渐渐成为了会唱歌的乐器。”   
      鄌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永德说,乐器制造产业给本镇和周边地区带来了很大影响,初具规模的产业群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就业方面作用尤为突出。   
     今年22岁的赵艳秋是昌乐百灵乐器公司的一名调音工作人员。“家里除了每年的农忙时节外,大部分时间都很空闲。”赵艳秋说,前两年也曾为找工作烦恼。一开始到外面去打工,但是一个女孩子在外,父母十分挂心,“还得在外面租房什么的,每个月下来,工资所剩无几。”艳秋说,她家就住在鄌郚镇青上村,现在每天骑电动车从家到工作单位仅仅十分钟就到了,下了班,空余的时间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家里的农活也一点不耽搁,比外面打工好多了。   
      赵艳秋说,她是做调音工作,若忙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再到其他车间帮忙,每一道生产线的工作都是计件发放工资,一个月下来能收入2000多块钱。   
      鄌郚镇文化站的王站长说,工作在流水线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鄌郚镇周边附近的村民,他们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走进工厂,为家庭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这还免除了农民们外出打工带来的不稳定,家门口的好工作使他们更便于照顾家庭。   
      现在除了昌乐的村民来乐器厂务工外,同时,还吸引了来自安丘、临朐、淄博的农民工,目前,该镇乐器产业能消化就业劳动力15000余人。王站长极富创意地称当地农民是“扛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做琴”。 
(本文标题:潍坊市昌乐县乐器致富千万家 标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