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教学 >> 教学文章 >> 京胡的历史

京胡的历史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09/11/24 15:37:40   点击:4013次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   
     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19 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在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20 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自此,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   
      20世纪30 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腊。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        
(本文标题:京胡的历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