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教学 >> 教学文章 >> 如何深入普及竹笛

如何深入普及竹笛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09/12/1 14:44:53   点击:2109次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乐器,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有些人在过分追捧西洋乐器的同时,时而贬低民族乐器,认为民族乐器太俗、不便于玩平均律、没有出路等等,这些流言对民族乐器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其实,也恰恰说明了民族乐器的宣传普及工作还远远不够。事实上,民族乐器已经走上了广阔的世界舞台,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赞誉,它的价值和地位,已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肯定。民族器乐实为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它对提升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让年轻人理性地对待音乐,不会过分热衷于流行歌曲;通过了解民族乐器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我们应该在民族乐器方面多做些宣传普及工作,使之更发扬光大。竹笛,作为民族乐器的佼佼者,因为其身轻,体积小,表现力丰富而广受大众青睐。宣传和普及竹笛,就是在积极地宣传民族乐器。那么,如何深层次普及竹笛呢?各位普及工作者说法不尽相同,笔者就此提出几点个人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教学得法 留住学员
    有句俗话“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一个竹笛普及机构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数十人的竹笛班,一转眼可能只剩下几个人了。要想普及工作进行下去,首先得留住每一个进门的学员。留住学员的前提是什么呢?很显然是:教学得法。一个竹笛教师除需要一股强烈的事业心外,更要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作有机的统一,过于传统的教学,学员不愿接受。因此需要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求学者形成共鸣。
    教学,在竹笛普及工作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教学,让会员了解并掌握竹笛。教学过程中,若遵守循序渐进、雅俗共赏、应人施教、增加伴奏等原则,教学便如鱼得水,学员也将神采奕奕,兴趣倍增。否则,便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学员,使得普及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1、循序渐进 不可跳级
    笔者在《韵味与技巧间的平衡点》一文中,就指出了竹笛学习要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不可华而不实,胡乱的学习高难度曲子。有些学生为了尽早拿到高级别考级证书,而要求老师提早教九级十级的曲子,殊不知自己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学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丧失信心,半途而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大致上按照考级书的顺序进行授课,逐渐过渡到高级别曲子。
2、雅俗共赏 增添情趣
    除了竹笛考级教材外,还可以穿插些中外名歌、名曲等。纯粹学习考级书,势必导致学员演奏时呆板而无彩。而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不仅增添了竹笛演奏时的情趣,还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就得强调“拿来主义”,只要是学员们喜欢的音乐,都可以将其作为练习曲使用。这一点,南京师范大学的赵宴会老师可谓功不可没,其《笛子演奏与教学》一书,将名歌、名曲适当处理后,更适合尤其是年青学员使用,知识性与趣味性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3、应人施教 各有所得
    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有其不同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一概而论,应人施教,让其各有所得。小学生学竹笛,处于启蒙阶段,应以练习儿歌、通俗歌曲、基本功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过渡到独奏曲;中学生学竹笛,须结合特长生考试或考音乐专业院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独奏曲;大学生业余学员及社会业余学员,应结合他们迎合文艺晚会的需要,将流行歌曲、民歌等笛曲化后施教,从而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其中对待大学生业余团体还得注意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如果将笛子的历史及简谱知识等穿插于教学中,定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坚定今后为祖国添砖加瓦的宏伟志向。
4、使用伴奏 更加入戏
    我们知道,伴奏音乐可以让人更富有想象,更容易身临其境,其中的鼓点更让人有种欲舞动身体的冲动,所以演奏时总能让人很投入很忘我,如古人月下吟诗般陶醉,笔者称之为“入戏”。平时的清吹是不易达到这种境界的。既然有这样一种音乐(就是指伴奏)可以引导人进入乐曲的意境所在,作为竹笛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多使用这种形式教学呢?
    使用伴奏这里介绍两种方法:(1)使用伴奏碟 中等水平的演奏者,可以使用加拿大周伟先生制作的《四季歌》系列伴奏碟,其以《康定情歌》、《红楼梦》、《奇异的恩典》、《上海滩》等通俗歌曲改编而成的小型独奏曲,很适合初学者或有一定演奏水平的演奏者练习或上台演出使用;基本功很扎实的演奏者,可选择江苏民族乐团的竹笛伴奏碟,里面以《春到湘江》、《京调》、《秋湖月夜》、《牧民新歌》等竹笛名曲制作的伴奏碟,演出或比赛时使用,效果非常好。(2)使用钢琴伴奏 南京师范大学赵宴会老师积极推行这种教学形式,赵老师认为:师生两人一对一上课时,课堂上不免有些单调、枯燥。而加入钢琴伴奏,则会增强"人气"并活跃课堂气氛。有了钢琴伴奏,学生要比"干练"更加集中注意力,而且,通过教师弹钢琴伴奏,还能够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默契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放松、愉快的教学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确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会弹钢琴的竹笛老师,只能望而却步,实为一大遗憾。 
二、借助媒体 深入普及
    竹笛的普及工作欲深入开展,自然少不得媒体的宣传。如何充分有效地借助媒体的巨大力量,向国人向世界宣传笛子文化,是我们必须要探究的大事。笔者认为要多开竹笛讲座,多搞文艺活动,多搞公益活动等。每搞这些活动,都可以邀请媒体参与宣传报道,动而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
1、多开竹笛讲座
    中国笛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出土在何地,为何人使用?笛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多少种类似于笛子的吹管乐器?笛子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有多短?……
    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作为笛子爱好者固然知道其答案。但作为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些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开竹笛讲座,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在积极的宣传推广竹笛。通过开讲座这种形式,让人民大众觉得笛子不仅是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通过学习竹笛了解民族器乐文化。同时,开讲座也好比“军事演习”一样,可间接地展示竹笛班的师资力量。
2、多搞文艺活动
    搞文艺活动,怎么搞?文艺活动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但最烦琐的还是如何保证演出效果,如何确定演奏节目等问题。搞得过“雅”了可能会跟观众拉远距离,搞得过“通俗”了,又担心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把握“雅”与“俗”的度呢?其实,两者是可以兼顾的,不同性质的文艺活动,需要确定不同的节目,雅与俗的度得恰倒好处。比如,进大学校园的演奏会,就应以雅为主,大学生有很深的艺术修养,需要雅多俗少;若是进社区的乐器文艺汇演,就得以俗为主,社区里的人们没那么深的审美能力,只能俗多雅少;若是下乡搞民族乐器独奏,甚至可以全盘通俗化,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乐曲都可以作为乐器独奏节目。那么,是不是有低俗了呢?非也!有道是:大俗即大雅!不能死守旧道,应时而变,不同观众需要不同的节目与之共鸣!
    开展文艺活动,最易于做宣传,也是普及工作中最生动的一课,这种面对面的吹奏,容易加深人们对竹笛的印象,也容易让人感受到中国竹笛的巨大魅力,甚至是余音绕梁的效果。加上媒体的宣传,也能让很远的人们也可以一起分享竹笛盛宴。这样的场面、人气、规模、社会影响,对竹笛普及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3、多搞公益活动、慈善活动
    一个竹笛普及班少则20、30人,多则上百人,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若经常出去搞一些公益活动,将会为社会带来很多益处,比如无偿献血,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公益活动,既简单又有深刻的意义,为社会奉献爱心,皆大欢喜!媒体如果再对此进行报道的话,效果就大不一样,献出爱心的同时,又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甚至主动地加入竹笛班学习竹笛;其次就是搞慈善活动,对于一个普及班而言,主动出资搞慈善活动有点不够现实,但负责人可以对竹笛班的贫困学员进行特殊照顾,少收或不收学费,使之能象正常学生一样学习竹笛,以示爱心。我们常说“善有善报”,一个普及班,只要经常搞公益活动,慈善活动,便会得到大众的好评,使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竹笛普及工作也会如顺水推舟,轻松自如。
三、培养骨干 扩大规模
    张维良先生为某书写序道:(竹笛)爱好者的多寡决定了传播的数量和效果,若单纯追求阳春白雪,其结果可能是曲高和寡,受众寥寥……竹笛普及工作,不仅要求专业队伍不断壮大,业余团体更要抓住自己的优势努力扩大规模,使数量上先占绝对优势。
    一根筷子一折便断,一把筷子却可以跳起数十斤的重物,这正好说明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一个教师再能教,带20、30个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得控制好,神经这根弦长期绷得过紧,势必导致教学难以圆活。如果在这基础上再增加学员,教师肯定支撑不住,即使撑住了又难以保证质量。能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保证教学质量?能!前提便是培养骨干力量,使其分担教学任务。这样负责人便不会搞得很紧张,又有足够的时间检查并协调学员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员学有所成。同时也锻炼了这部分骨干,这些骨干将来有可能成为民乐普及队伍中一个个活跃分子,这样一带十,十带百的传下去,必将推动竹笛普及良性、深入地发展!
(本文标题:如何深入普及竹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