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器研究院 2009/10/29 16:38:46 点击:6557次
琴艺杂谈
论琵琶、柳琴、中阮的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不同音乐特点
提 要:当代作品《火把节之夜》是琵琶、柳琴、中阮的共同曲目。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样的乐曲有共同点, 但是也存在着乐器本身的特点,所以形成了不同音乐特点的《火把节之夜》。本文在相同乐曲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琵琶、柳琴、中阮三种弹拨乐器在音乐的表现力、技法、定弦法等方面的不同音乐特点,并对此做出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火把节之夜》 琵琶 柳琴 中阮
吴俊生先生的遗作《火把节之夜》是运用彝族音调创作的琵琶、柳琴、中阮的通用曲。乐曲表现了一年一度的彝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 。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所有村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火把节期间的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和比赛。妇女们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摔跤、斗牛等比赛的优胜者敬酒等。节日的这天晚上,人们都要点起火把尽情地歌舞,把整个山寨变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世界。因此,乐曲《火把节之夜》主题犹如巴乌的吹奏,旋律轻柔舒展,富于歌唱性。小快板的旋律欢快而跳跃,场面热烈而火爆。再现主题显示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渐渐离散。乐曲具有浓郁的彝族音乐风格色彩。
不同的弹拨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如音调高亢的柳琴、表现力丰富的琵琶、音色柔和优美的中阮。这三种乐器的音域不同,因此在演奏乐曲《火把节之夜》时,技巧与音乐表现方面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将乐曲分为三段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乐曲的第一段,引子以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轻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舒展柔美。
(一)定弦法不同
1、琵琶定弦法:此曲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琵琶的常用定弦,采用了连续四度定弦法。这种定弦在我国古代隋唐燕乐中称为“般涉调定弦法”,是那时外国(波斯)乐器,也是现今琵琶最早来源——“乌德”的主要定弦法。1979年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吴俊生应一位主张琵琶四度定弦的朋友之约,首次运用E、A、D、G(1=D首调)的四度定弦法创作了这首乐曲。由于定弦的改变,乐曲产生了独特的风格。
2、柳琴中阮定弦法:由于中阮和柳琴与琵琶的基本调式不同(中阮、柳琴为G调;琵琶为D调),所以乐曲被移植到中阮与柳琴的演奏中时,采取了其传统的四度调式D、A、D、A(1=F首调)。这样的调式能够在乐曲中充分的体现乐器本身的特点,并且方便了演奏者指法变换。
(二)演奏技法不同。
1、琵琶演奏技法:在简短的引子之后,琵琶用摇指技法轻轻奏出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歌唱性慢板主题。在摇指与轮指过程中,左手运用绰、注、打、带音等手法加以润色。使音乐有如云南吹奏乐器巴乌的舒展和柔美。这一主题转入上四度调(1=G首调),旋律色彩更为丰富。
2、柳琴演奏技法:乐曲的引子部分柳琴用双弹与单弹轻轻的奏出舒展而柔美的慢板部分。左手大量的运用“打”来突出装饰音的特有音效,表现出黄昏时彝族山寨星火燎原的场面。进入主题后,柳琴改用长轮加带弦表现作品,左手并运用了泛音,使音色更为清凉、透明。
3、中阮演奏技法:中阮与柳琴的演奏技法比较相似。在引子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双弹与单弹,但是由于中阮的音域偏低,因此还大胆的运用了遮,两个八度音给彝族的黄昏蒙上了神秘感。转入B调后,全部改用带划弦的长轮,使乐曲更有激情。在长轮的同时还采用带轮的技法,填充了音乐的内声部,把乐曲表现得更立体化。
(三)音乐表现不同
1、琵琶的演奏特点:
琵琶的历史悠久,在唐朝时期发展到艺术的那一个顶峰。在长期的封建统治时期,琵琶流传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直到近现代,琵琶才有很大的发展。在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现在的琵琶音域比较宽阔,常用的定弦为a、e、d、A。因此它是一种音乐表现力相当强的弹拨器乐,它也可以用来模仿其他乐器以及声音效果的演奏,如马蹄声、哭泣声以及古琴声等等。
乐曲《火把节之夜》在慢板部分,琵琶运用二弦与三弦的和弦,以及滑音、泛音等表现出傍晚时分彝家山寨的静谧。同时,琵琶用摇指弹奏三弦,使其音色与巴乌的吹奏十分相似。乐曲的第一段表现的低沉而含蓄。此外,琵琶用带音的方法,用左手去勾一弦与四弦。一弦的声音清脆明亮,四弦的声音敦实厚重。因此,用琵琶演奏这一段的效果是含蓄中不失活泼,活泼中不失稳重。这样的演奏效果为下面的欢快部分作了铺垫。主题在G调上反复后,进入欢快的第二段。
2、柳琴的演奏特点:
柳琴是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等。演奏方法与琵琶类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柳琴音域没有琵琶宽广,但是声音尖锐,而琵琶有高音区也有中音和底音,柳琴当然也有但它的高,中,低音范围在琵琶音的高中音部分,因此在乐队中它属高音乐器.柳琴的音色尖亮高硬(在演奏中以弹片而不是指甲).因为音域的受限,表现力受到局限。
柳琴在表现乐曲《火把节之夜》时在慢板引子部分运用了装饰音,使乐曲的情感基调活泼起来,给彝族的山寨蒙上了神秘而欢乐的色彩。进入主题后柳琴全部运用轮奏加挑弹,这样的音乐演奏效果就显得比较充实。在进入主题的第10小节轮奏的强度由f变为ff,使乐曲更充满激情。在灵巧的装饰音与轮奏交替的音乐表现形式,使乐曲在神秘与活泼中结束了第一段。
3、中阮的演奏特点:
中阮是我国古老是弹拨乐器之一,曾一度的失传。直到元代阮才广泛流传。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其他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力。
《火把节之夜》在引子部分,中阮低沉的音响效果烘托出天黑之前的彝寨寂静、悠远的场景,远处的群山都被黄昏的朦胧笼罩在其中。所以中阮用一弦和二弦交替长轮,使音色更加有力度,让听众更能感受到少数民族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安逸。在乐曲转入到B调时,中阮在每一句的开头一个音加入划弦,这样就把彝族的音乐特点充分的表现出来,突出了彝族人的内心世界是细腻又充满热情的,这与东北人的豪放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在第一段末尾部分,音乐由f渐渐地进入mp,为第二段的重起作好了铺垫。
二、乐曲的第二段欢快明朗,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轻快诙谐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
(一)调式、速度不同:
1、琵琶的调式与速度: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中的转调非常频繁,同样的定弦唱名也就不同,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乐曲的开始是D调,定弦是E、A、D、G,主要是老、缠两弦定弦不同了,均定低了小三度。由于旋律是羽调的小调式,也就是结音落在6、3音上,正好利用了老、缠的空弦音。接着转入G调,老、缠空弦变为3、7音,故缠空弦不用,主要用中、老空弦的6、3两音。
第47小节进入小快板,琵琶演奏的速度是每分钟的速度在132—112之间。以表现热烈的节日气氛。
2、柳琴的调式与速度:乐曲进入第二段时,柳琴承袭了第一段的B调,定弦为A、E、A、E。子弦是老弦的高八度音;中弦是缠弦的高八度音,它们之间是五度与四度的关系。由于柳琴是一件极其灵巧的乐器,并且以弹奏速度快,声音尖亮等特点所著名。在速度上,柳琴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它是以每分钟155—134之间的快板进行演奏,这样的快速演奏更符合乐曲欢快热情地节日意境了。
3、中阮的调式与速度:中阮在演奏这一段时调式与柳琴基本一致的。也是利用了子、中、老、缠四根弦的五度与四度的近关系调来演奏。在速度方面,中阮追求的乐曲意境主要是“沉”“稳”,因此演奏时速度比琵琶演奏的速度还要慢些,每分钟保持在130—110之间。这样也为后在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情感的递进做了铺垫。
(二)演奏技法不同
1、琵琶的演奏技法:
(1)在第59小节琵琶左手的指法用打音与滑音表现彝族的音乐特点,描绘了人把将火把点燃后准备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如谱例:
这一句琵琶运用了三弦演奏,由于定弦的原因开头3、5音改用了打音来代替滑音的效果。直到67小节变为2/4拍,指法变为弹、挑在三弦上演奏,使音响效果低沉有力,将乐曲中的男女老少舞蹈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2)作品的第70小节,琵琶运用了挑轮的技法来表现作品。如谱例:
技法主要是轮奏一弦挑三弦,主旋律在一弦上。
(3)作品第84小节起,要求演奏得更为热烈。如谱例:
琵琶大都运用了“扫弦”“四小轮”“挑”这三种技法。“扫弦”是在每小节的第一个音上突出了重音,但是只“扫”一、二、三弦,这样就减少了四弦的一个低音,为乐曲奠定的“四小轮”与第三个音的“挑”加起来正好是一个“五指轮”,一个快速的了轻快活泼的基调。其实第二个音“五指轮”又都是在一根弦上弹奏的,这样就使乐曲更加热烈活泼。最后一个音同样也用了“扫弦”,但是力度上不同于第一个“扫弦”。前者是为了突出音头,所以要用f的力度;而后者则是表现乐曲轻快明朗的的气氛,所以用p的力度演奏就可以了。
(4)作品从100小节起,由原来的2/4拍变为3/4拍,风格变为温柔而优美地,但速度不变。如谱例:
主旋律是在二弦和三弦上,用大指重重的“挑”出,一弦则是轻轻的空弦“弹”“挑”,起衬音作用,使旋律连贯轻盈。同时第101小节、107小节、109小节左手运用了“打音”和“绰音”技法,节奏稍紧,通常左指打、绰在前右弹衬音在后,把巴乌特有的音色模仿的惟妙惟肖。
2、柳琴的演奏技法:
(1)由于柳琴音调高,所以在“滑音”时都用四弦。如谱例:
全部用左手运用“滑音”技法,同时还要求柔弦。在乐曲的第63小节节奏变为2/4拍,指法改为“弹、弹、挑、弹、挑”。
(2)作品的第70小节柳琴在二弦上运用了“扫轮”与“长轮”并用的形式突出了重音,使乐曲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粗旷中不失绵长。如谱例:
表现彝族人民豪放的自由的生活场面,展示了人们欢度火把节时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
(3)作品的第84——90小节,如谱例:
柳琴在2/4拍的情况下,技法与琵琶基本是相同的,都运用了“扫弦”“四小轮”“挑”这三种技法,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柳琴这件乐器的音色明亮尖锐,所以这几小节的技法都是在二、三、四弦上完成的。这样的演奏效果既把夜幕下火把节热烈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又为后面火把点燃后人们踏歌起舞的个体叙述奠定了基础。
(4)作品的第100——104小节,如谱例:
乐曲转为3/4拍,柳琴运用了最基本的“弹、挑”技法来表现乐曲温柔而优美的意境。指法的基本分工是“挑”四弦“弹”三弦空弦。主旋律部分是在四弦上完成的,左手要在四弦上揉弦,使音色更为柔美。
3、中阮的演奏技法:
(1)中阮在这一段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左手分别运用了“滑音”“打音”的同时,过弦在这里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谱例:
这就要求演奏者有较高的基本功,在第63小节2/4拍,中阮由于音色低沉,所以整段在二弦上演奏。
(2)作品的第70小节往后,如谱例:
中阮在一弦上用了“扫轮”加“挑轮”的形式突出了中阮这件乐器的特点——沉稳、静谧、洒脱、奔放。
(3)作品第84——99小节,如谱例:
整个乐曲的意境是建立在热烈的奔放的基础上,但是对于中阮的音色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段落,用沉闷的音色来表现欢乐的热闹场景实属不易。吴俊生先生把主旋律放在一弦上,并且用了大量的“扫弦”来烘托热闹的场景,左手用“打音”和“带音”表现轻快明朗的意境。
(4)作品第100小节起节奏变为3/4拍,与前面产生对比,有热烈地变为温柔而优美地乐曲意境。如谱例:
主弦律在二弦上,三弦的空弦“弹、挑”作衬音来充实乐曲。左手运用了技法“打音”和“滑音”,用来模仿巴乌的音色。
第二部分的旋律温柔轻捷,调性的改变使音乐时而轻柔,时而明朗,这是青年男女的绵绵细语或欢声笑语。
(一)调式不同
1、琵琶的调式:从第116小节起琵琶谱由1=G调转为1=E调,老、缠空弦变为G、D音,因此旋律也转为大调式,较为明亮开朗。乐曲的意境为明朗地,到第135小节为止再还原回1=G调。乐曲风格也由明朗地变为粗犷地。这样进一步对乐曲的意境及风格进行阐述,表现彝族小伙儿飒爽雄壮的舞姿以及彝家姑娘们的娇羞与柔美。
2、柳琴、中阮的调式:柳琴与中阮的调式基本是一样的。第116小节起乐曲进入第二段,由原来的1=bB调转为1=G调,空弦定弦为CGCG。乐曲风格为明朗地。至133小节转为1=bB调,对乐曲的高潮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演奏技法不同
1、琵琶的演奏技法:
(1)如谱例:
琵琶采用非传统的“双弹”技法演奏。传统的“双弹”方式是用食指将两根琴弦由内向外弹出,同时发声。而非传统的“双弹”技法是用中指弹外弦,食指弹内弦,同时发声。这样演奏出的音色更为柔和清脆,与三弦作为衬音的空弦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第122小节第三拍的“绰音”,用食指、中指同时绰,子弦下降小三度,中弦下降达三度。
(3)作品从135小节起乐曲风格由明朗地变为粗犷的。因此琵琶演奏的音域基本上在三弦和二弦上,以三弦上的音为主旋律,二弦上的音为衬音。如谱例:
弹奏时右手只用一个“弹”给出音头,左手用“打音”配合完成。直到乐曲的最后用三弦沉闷的音色到一弦高音区第三把位E,感情逐步增进至第三段。
2、柳琴的演奏方法:
(1)作品第116——119小节,如谱例:
虽然技法与琵琶基本相同,但是在音色的表现要比琵琶更加丰富到位。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柳琴演奏是使用的拨片拨弦,由内弦到外弦同时弹出,这样的音色较为尖锐。因此,使用柳琴演奏这一段时要在右手的腕力上多加揣摩。
(2)乐曲在133小节风格转变了,这一乐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谱例:
三弦到一弦的中音区节奏基本一样,但是音域跨度较大,所以技法用“双弹”变为“扫轮”,使整个乐曲体现出了热烈的气氛。
3、中阮的演奏方法:
(1)作品的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段落,因此吴俊生先生在安排中阮演奏技法时将这段放在二弦与三弦上完成。如谱例:
中阮的技法与琵琶柳琴基本是一样的,这样的演奏为下面第三段乐曲更为热烈的情绪作为铺垫。虽然中阮在技法和音色上稍逊于柳琴,但是它却体现出彝族另类的音乐风格。
(2)作品从第133小节起,承上启下的迹象更为明显。如谱例:
第143——145小节用“双弹”弹出音头;到第146小节就改为“扫弹”二、三、四弦;第147小节变为“扫弹”一、二、三、四弦并弹出重音,最后一个“长轮”加“扫弦”把乐曲的情绪推到顶峰。
第三部分音乐转回1=D调,强烈的“夹扫”展现了火把节之夜的狂欢场面。
(一)调式、节奏不同:
1、琵琶的调式与节奏:转入G调后,第158小节再回主调的D调。节奏也由开始的2/4拍变为3/4拍,再变为1/4拍,最后回到2/4拍上面。
2、柳琴、中阮的调式与节奏:第二部分的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段,也是最经典的一段,乐曲由G调还原到F调,强调乐曲情绪为“更加热烈的”。节奏变化较为丰富,由2/4拍转为3/4拍,最后还原到2/4拍。演奏的力度也不尽相同,是由f—mp—f—mf—ff这样的演奏过程。
(二)演奏技法不同:
第二部分第三段虽然是全区的高潮部分,但是却是乐曲感情最单一的一段。乐曲要单纯的表现火把节之夜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1、琵琶的演奏方法:
乐曲的这一段,琵琶演奏形成了单一的模式。如谱例:
技法的顺序是“扫、挑、弹、挑、弹、挑”,音强也逐渐达到了fff。D调开始的夹弹运用了C调的指法,也就是高音A用小指按,G用无名指按,E用中指按,D用食指按。注意“扫”弦的节奏的正反。简明单一的节奏表现出人们舞蹈的整齐划一,心情畅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2、柳琴的演奏方法:
(1)由于作者要求乐曲的感情为“更为热烈地”,因此第三段被视为柳琴演奏最精彩的一个段落。基本技法大多都是在一弦上完成的。如谱例:
这样的技法演奏突出了柳琴的优势——亮、脆、快(音色明亮清脆,速度快)。“扫弦”成为了乐曲不可缺少的经典技法。
(2)作品从第185小节起变为慢起渐快。如谱例:
自由的散拍子弹出清脆明亮的旋律,再渐慢渐弱收尾,最后用一个“泛音”结束第二部分。
3、中阮的演奏技法:
乐曲最高潮的一段对中阮这件乐器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如谱例:
中阮音色低沉、浑厚,虽然演奏指法与琵琶、柳琴相同,但是演奏这一段时却与琵琶、柳琴的音色风格迥异,使乐曲的意境更为洒脱,超俗。
三、乐曲的第三段是主题的再现,音乐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一)定弦法不同:
1、琵琶定弦法:琵琶最后运用了四度定弦法的优势,扩大了音域,以大指挑奏分解和弦,更显得优美宁静而富于韵味。
2、柳琴、中阮定弦法:在尾声再现部分,柳琴、中阮的定弦为五度D、A、D、A,1=F调。节奏也变为3/4拍,这样首尾呼应给乐曲更显得乐曲圆满,静谧。
(二)演奏技法不同:
1、琵琶的演奏技法:再现段落琵琶运用了“摇指”演奏要弹得柔和,“长挑轮”也要注意大指的伴奏音型与旋律的配合。这里由于定弦的缘故,基本上子、老弦的八度音用无名指、食指按,中指按中弦各音,作上下移用。最后渐慢轻收以结束全曲。
2、柳琴的演奏技法:柳琴在尾声段运用了大量的“轮指”“打音”与“滑音”。模仿彝族口弦的音响,使之更具有地方色彩。
3、中阮的演奏技法:中阮的音色浑厚,因此弹奏尾声更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音乐特
其中左手运用了大量细腻的“绰”,要求左手的名、中、食三指上下移动要轻松。特别是“绰”音在此曲中的运用很有特色,也是“绰”出云南风味的保证。
结 语:在演奏《火把节之夜》时,首先要把弦定好。此曲转调较多,在调性转换时不能留下痕迹。吴俊生先生在演奏此曲时大胆创新的提出许多新的技法,各个指法衔接的极为顺当,不露痕迹,这是七十年代中弹拨乐器中的上乘佳作。
参考文献:
[1].庄永平著.琵琶考级训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蔡瑾著.器乐考级主要曲目及详解[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刘镇钰,赖耀伟著.跟我学琵琶[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4].徐阳著.跟名师学阮[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5].汪崇国著.阮名师指点[M].湖南:湖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