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09/12/17 15:45:58 点击:2222次
四胡,拉弦乐器。又称四弦、二夹弦。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等说唱和二人台、曲剧、皮影等戏曲的伴奏乐器。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
胡兀尔由二弦变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尔",大约最迟发生于明末或更早一些时候,清《律吕正义后编》称为"提琴"。《清会典》记载:1632年(天聪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尔,获其乐,列为燕乐,是曰《蒙古乐曲》。其中《番部合奏》所用15件乐器中,就有提琴(四胡)清《皇朝礼乐图式》所绘龙首提琴与现代四胡基本相似。而在《清朝文献通考》、《西域图志》中,则称四胡为"披帕·胡几尔",并详细记载了卫拉特蒙古部宫廷音乐中的四胡及其形制:"披帕·胡兀尔,即提琴(四胡)也。圆木为槽,冒以蟒皮,柄上穿四直孔以设弦轴,四弦共贯以小环(即千斤),束之于柄。竹片为弓,马尾双弦,夹四弦间而轧之",亦与现代四胡相差无几。
结构与二胡相同,琴杆略长而粗,置四轴,张四弦。有大、中、小三种。琴杆用红木或乌木制,长79—85、直径1.9—2.4厘米,上部置轴部位呈方柱形,方宽2.4—2.6厘米,琴头平顶、无饰。琴筒有圆形和八方形两种。铜制圆形筒长13.3—14厘米、直径6.8—9厘米;红木制八方筒长13.2—13.8厘米、前口外径8—10厘米。前口蒙蟒皮,后口加边框。弦轴红木制,轴顶加骨片为饰。张丝弦或钢丝弦,每两弦定为同音。琴弓长75厘米,马尾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同时拉响两条弦。大四胡定弦g、d1,音域g—g2;小四胡定弦d1、a1,音域d1—d4。
(本文标题:四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