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的气息运用与节奏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3/4/15 14:37:50 点击:3306次
管乐器中,单簧管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它美妙音色的优势极少有乐器能同它媲美。它既能展现风吹水响、鸟啼虫鸣的大自然景色,又能表达凄切哀怨、痛苦和悲伤的感情,既能表现谐谑诙谐的情趣,又能表现尖刻辛辣的个性。音乐大师柏辽兹曾称它“能具有造成缥缈深远、空谷回响、余音缭绕、薄暮昏膜等效果的可贵性。”单簧管的音域从低音至高音构成四个音区,有三个半八度。由于音域宽广,因此对演奏者在发音、运指吐音、舌指结合、强弱控制等方面要求较高,属于比较难掌握的乐器之一。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认为,对气息控制和音乐节奏的掌握是单簧管学习者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很多演奏者都知道吹奏单簧管时,气息下沉是呼吸方法的重点,可真正理解运用不是件容易的事。呼吸是演奏单簧管的前提,而把气息控制好则是根本。控制好气息的要点是,在吹奏乐曲时,利用口腔内的上下唇肌及咬肌的力量,腹腔、胸腔横隔肌的作用力以及手指与舌的协调配合,控制气息的流动,展现音色的共鸣。同时,喉头、喉结、上顺、口腔整体的控制感觉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当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气沉下去、符合胸腹混合呼吸法,但由于口腔内部控制不当,上额及喉头没有压住,喉腔发出的声音咕噜咕噜的,导致演奏不能持续。尤其对中等练习曲(罗斯32 首)中的每一课都很难演奏下来。唯才音乐
其次是看似吸呼正确,但发出的声音较单薄的问题,声音出来没有共鸣度,是由于气没有往前走,即在(风口黄片振动处),通常讲底气没撑住,气压不够。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的体会是,首先找控制方法,第一种是由于口型过于紧,拉力大,造成嘴上负担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样的情况解决起来十分不容易,应当耐心、不厌其烦因势利导,反复去做,更重要地是教师应多做示范,并且有耐心的引导学生反复练习,选择一些着重练习慢板的教材,让学生来找控制的感觉。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咬笛头和簧片的接触点过于少,没有足够的气量灌人风口,气灌不进去就阻碍了声音振动,解决的办法应是使笛头往口腔里略含一点,这样咬合的面积增大,同时在上下唇肌间加力,增大气流,音色就能厚一些、振动幅度才能比原先大。一定要注意慢练人手,以足够的长音量练习为基础,使喉结和上领适当加力但要控制好力度。
那么除了呼吸方法和嘴型的运用,还有一个能演奏好单簧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节奏的准确度。节奏也称节拍,它在音乐的范畴里似一个人的骨骼支架,乐曲进行没有节奏的支撑,就不称为音乐。对于节拍的感觉,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父母的音乐感觉、音准、节奏、歌唱能使孩子在音乐的感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起音乐来是不费劲的。而对节奏感觉较差的人来讲,学习音乐是十分困难的,一是节奏不准确,即使是老师把节拍给分析明白(理论上),他也清楚,而演奏起来时,感觉上还是“拙”,这种不进人音乐的感觉,演奏起乐器来是十分困难的。节奏感的培养不是一毗而就的,所以需要长期的有意识的去磨练,通过心灵感受能获得的。但对大部分人来讲,在音乐理论上多分析拍子的构成,拍子时间的感觉,在固定的时间里多做四分音符、/又分音符、四连音、八分符点和四分符点及各种节奏型的分解练习,是能够解决的。但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要快的多,进步的幅度不能等同而论。
节奏应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进行中具有人之本能的一种素养,专业人士认为,凡是有名的音乐家、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感,这是对的。但名家终是少数,要使更多的喜欢音乐的人去热爱音乐,掌握音乐的精髓。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要有更多的音乐教育者的奉献。我在学生中间了解到,在小学二三年级有音乐课,四五六年级就没有了,这样断档的学习到初中再学习音乐,音乐上的皮毛也学不到,所以,就不要去说维也纳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感了。
(本文标题:单簧管的气息运用与节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