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肩垫”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8/18 10:00:59 点击:41675次
“拉琴到底要不要用肩垫?”如果要,“用什么样的肩垫?”这是每一个拉琴人都要碰到的、而且可能从拉琴开始一直到结束都在烦恼的问题。
国际上许多演奏大师中,有相当的不用肩垫,有的只用很简单的。郑京和告诉我她主要是用左手托住琴;帕尔曼斯特恩里奇等的脖子与肩膀之间已经没有塞进肩垫的空隙;安娜索菲亚莫特把琴的大部分重量放在肩膀上(而不是夹起来);俞丽拿老师只用一个很小很小的,可以调节的小东西置放在腮帮和锁骨之间(肩膀是悬空的)……一句话,肩垫问题因人而异。
也许是因此,郑锦龙老师告诉大家不是“夹琴”而是“持琴”;所以,丹尼老师也觉得那个东西不应该被称为“肩垫”而应该被称为“琴垫”。因为,小提琴不一定是固定在腮帮和肩膀之间的。
回过头来讲一些不用肩垫的演奏大师,比如我亲眼见过的帕尔曼和里奇,发现他们拉琴的时候都没有运用我们从学校学的那种“正规换把”的技术,而好像一共就那么两三个把位,拇指固定在某个地方,其他四个指头上下移动。那让我感到非常吃惊,因为那种拉法与那些“不正规的吉普赛人”很接近。我在匈牙利参加过一次吉普赛人小乐队的活动。提琴在那领头小提琴手的手里,简直就是个玩具。那人留着小胡子,一双巨大的手红萝卜粗的手指,但拉起琴来跑得飞快,而且在指板上好像哪里都是一把位。虽然音准有时候不在古典音乐的标准上(有许多是故意的,我后来才知道)。我注意到,他基本上就没有夹琴,琴只是搁在他的肩膀上靠左手在稳定和控制。无独有偶,在郑锦龙老师天津教学的录像带里,我发现他在教学后与几位老师闲聊时也提到了“没有把位的概念”。
我从小练习维尼奥夫斯基的“塔蓝泰拉”舞曲,那把位上上下下,练了将近20年,也没有忙得过来。而就是看了帕尔曼里奇斯特恩以及吉普赛后,加上学习了我挪威导师波伊汉森的“无把位练习”,在彻底放弃小提琴演奏的5年后,录制了“塔蓝泰拉”舞曲。虽然在技术上千孔百洞,但至少连滚带爬实现了我的夙愿。
我讲这么一大通好像与肩垫没有关系的事情,就是让大家了解,提琴,不一定是靠肩垫固定的。 下面,我来讲讲“琴垫”的材料和种类。
首先是材料,小提琴的琴垫主要由三种材料制作:1、金属;2、塑料;3、木头。
材料
金属的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但对声音肯定是没有好处的。弄得不好还会损坏提琴。
塑料的是用得最普遍的(现在其他开始有一些化工材料制作的,其中有一些是轻型而坚固的)塑料琴垫至少不会对声音有帮助。有许多塑料琴垫都因为琴垫脚抓不住琴边,容易从琴上脱落下来。还有就是塑料用得太旧会老化变形。
play-on-air一度非常流行,但这种琴垫会对琴箱产生吸音效果,而使得提琴的音量减小。
木头应该是最佳的琴垫材料。因为木头会与琴箱产生共振。但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会有好的效果。
木头里面,分很多种。有一个加拿大的老名牌肩垫,用的好像是夹板,而且很重。这样的木肩垫,除了看相以外,基本上对声音没有好的帮助。而加拿大的新名牌,虽然做得薄而小巧,但使用的是与小提琴毫无关系的一般家具材料。效果也不会最好。我们测试下来,看相最好最牢固声音效果最佳的琴垫材料,应该是maple,对了,枫木。只是成本太高了一点。
形状
几乎所有传统的“肩垫”,都真正是固定在肩膀上的,所以它装在琴上后的形状是朝琴头方向椭圆的为多,或者至少是直的。(图,以后补上)。而从一款新的加拿大木肩垫开始(事实上那位作者本人好像是捷克人),肩垫变成S形,而靠近肩膀部位是朝琴尾的椭圆形(图,以后补上)。也就是说,与传统的肩垫是反方向的。这个不得了!因为它改变了所有传统肩垫的一个误会,那便是,小提琴的这个配件不叫“肩垫”而叫“琴垫”,因为,它不应该是垫在肩膀上的。中文还好改,换一个字就行。英文就麻烦了,要把shoulder rest变成violin pad,多难听!所以我只改中文,称为“琴垫”,而洋文,还是叫shoulder rest,免得人家洋人不知道这个“violin pad”玩意儿是什么地干活?
(本文标题:小提琴“肩垫” 标签:小提琴“肩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