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中器研究院 >> 乐器制作 >> 乐器制作介绍 >> 古筝制作工艺(下)

古筝制作工艺(下)

北京中器研究院   2010/5/14 14:43:41   点击:3491次

      烙画工艺是近年来古筝制作的重要装饰工艺之一。其历史悠久,古称“火针刺绣”,亦名“火笔画”、“烫画”等,是民间广为流传一种的工艺。它指的是用烙铁高温在木板上烫制、熏烤,使坯件表面起不同程度的炭化,呈现出自然的浅黄、棕、褐、黑等不同色彩而组成多彩的画面。烙具的温度、处理手法等不同可以烫出不同的效果。有时同样一种温度和工具可以烫,可以熏,也可以烤等等,其线条隐隐约约,一波三折,犹如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简约、典雅。比较经典的图案有熏烫“山水”、“板桥竹”等。  
  采用烫、熏、烤多种手法,产生出国画中皴、擦、点、染等各种效果,不同的温度熏出淡黄、中黄、棕、褐、黑色等多种色调,产生出中国山水画所具有的渲染效果,近观线条清晰,轮廓明显,远观则隐隐约约,颇具玩味。画面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古筝的装饰工艺还有彩绘、雕花(花板、雕镂)、雕刻等多种,在当今被广为运用。在木料中,楠木质地坚实而柔密,适于雕刻。而楠木以千年金丝楠木为犹贵,纹理间若有金丝隐现。雕刻配合中国传统的擦漆工艺,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代表性的图案是“龙凤呈祥”、“醉翁亭”、“九龙吟”、“八仙过海”等。花板类多以红木、檀木为主要原料,是对贴面部分进行雕镂加工,形成各色图案,形象逼真,婉约生动。“双鹤朝阳”、“蕉窗夜雨”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装饰图案,也是深受广大古筝爱好者喜欢的经典古筝款式。 
  碎螺工艺是将贝壳磨成粉,然后均匀地洒在坯件所勾勒出的图案上。碎螺工艺细致精美,然而不足之处在于碎螺部位容易磨损,耐脏性较差。这种工艺与嵌骨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嵌骨是将牛骨粉嵌入事先刻好的凹槽内,纹路清晰流畅,多以在琴首琴尾雕刻名人诗词的书法形式出现。 
  贝雕工艺与挖嵌工艺不同,贝雕是根据不同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在坯件上粘贴、拼合成丰富多彩的山水、花卉等图案点缀其上,是一种浮雕的加工方式。这种工艺的立体感强,雍容华贵而不失典雅。不足之处在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耐振性差,不适于长期演奏拍击琴首等部位的乐曲。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它是我国金属工艺品中的重要制造工艺。这种工艺在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景泰蓝工艺筝则是在木坯上绘图、掐丝、点蓝,即在坯件上先用铜丝勾画出图案,然后在不同的图案中粘贴、涂饰景泰蓝釉料,再经过擦漆、抛光等工序。景泰蓝工艺筝的制作,运用了青铜、漆器、绘画以及雕刻等多种工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光彩夺目。以江苏大风乐器厂生产的大风牌古筝具有代表性。 
  上面所提及的螺钿挖嵌、草麦花等都属于镶嵌类工艺。嵌银丝(又称“花丝”)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艺。它是将白银熔化后抽成细软的丝,嵌入事先用刻刀雕好的纹路中。制作技法巧妙,做工细腻。一般用在紫檀、黑檀等名贵木材的制作中,可以说是古筝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此外还有嵌瓷。这里的瓷指的是“青花瓷”,由上釉胎器高温烧成。扬州雅韵琴筝有限公司生产的鸡翅木“清风明月瓷片筝”使用出土的明清时代的青花瓷片作为点缀装饰。洁白的胎底,青蓝的花纹,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优雅别致,可以说是古筝爱好者收藏的首选。 
  现代古筝制作的装饰工艺是五彩缤纷的,都体现在加料或者减料方面。比如刻漆、雕刻、雕镂等都是要刻去一部分的木料,然后施以填彩、髹漆等工序,凸显图案形象的立体感;而螺钿挖嵌、麦草等则是在挖去一部分的同时添加同样多的一部分材料,两部分俨然成为一体。与五花八门的装饰工艺而言,素筝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种工艺通体一色,没有任何装饰性的图案,格调简约大方,与各种装饰风格的花哨、缤纷多彩相比,它更多了一份大方和简约,深受白领人士的喜欢。
(本文标题:古筝制作工艺(下) 标签:古筝制作工艺(下))